查看原文
其他

见·证丨秦山二期实现三百多项自主创新设计

秦山核电 2023-06-05




秦山核电作为中国核电人才的摇篮,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培养了许多院士核专家。其中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叶奇蓁正是秦山二期工程总设计师。


叶奇蓁,祖籍浙江海宁盐官,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,1960年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。1986年起,任中国核工程公司(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单位)副总经理,1991年任秦山核电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秦山二期工程总设计师。

在采访过程中,叶奇蓁带着乡音的一口“浙普”,亲切地把我们拉回了秦山二期建设的那些峥嵘岁月。1986年1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秦山地区建造二期两台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。当时定下的建设方针是“以我为主、中外合作”,采用国际先进标准,与国际接轨,自主建设中国的商用核电站。

那年,52岁的叶奇蓁被任命为中国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,负责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设计工作。当时秦山一期30万千瓦原型堆正按计划建设。一般来说,从原型堆到商用堆还需要经过示范堆。当时,在讨论设计建造路线时曾犹豫过是按照“秦山模式”的“自主建设”为主还是按照“大亚湾”的“技术采购”引进国外技术为主。如果选择“大亚湾”模式,虽然时间短,但技术始终不是自己的。最终,秦山二期选择了自主创新的“秦山模式”,决定自主设计。

秦山二期建造按照6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造。设计上没经验,都是一张白纸,只能重新学起,艰难开启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设计之路。

当时设计过程中也遇到资金的问题。由于资金困难,向国外咨询的50万美元费用都拿不出。核电站的设备采购进度也停了下来,设备不确定,资料不充分,图纸出不来。不仅施工现场着急,叶奇蓁也着急。当时大家都说“千军万马只等图,张张图纸等资料”。通过参考图纸、用自己已有的经验、知识和软件进行分析计算、验证。叶奇蓁带着1000多位年轻的核电站设计者们一起,画出了上百万张设计图纸,取得了包括核心技术在内的300多项技术创新和改进。如今,这批从秦山二期锻炼出来的年轻人才也纷纷担任起重要岗位,成为支撑中国核电发展的重要力量,为核电国产化道路贡献智慧力量。

2002年2月6日13时16分,秦山二期1号机组提前23天首次并网发电;2002年3月31日,比计划提前40天实现满功率运行;2002年4月15日比计划提前47天实现商业运行。如今,在秦山二期工程现场,4台6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比邻而立。

20年一晃而过,叶奇蓁对秦山二期的期望不止于此。叶奇蓁认为,秦山二期核电站通过数字化提升和试验改造,可以在原先设计40年的基础上实现运行许可证延续。

回忆秦山二期建设,叶奇蓁欣慰得笑着说道:“当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当时中国核电建设所遇到困难的总和,当时是真的难,但是你只能自己去钻研,靠不了别人。现在我们的核电建设,条件比过去已经好多了,证明我们走自主创新的路子是对的。秦山二期为后来的核电站建设奠定了基础,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我国核电自主设计人才,就像现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‘华龙一号’总设计师邢继以及‘华龙一号’设计团队的很多骨干都参与了秦山二期设计工作。” 

现在,秦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。去年,核能供热正式投运,叶奇蓁也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。他认为,核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能源,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广大的运用场景和需求。同时,要发挥好秦山核电人才基地作用,培养更多的核电人才,加大核电及核电关联产业发展,在企地融合中共同前行。


叶院士寄语:

创新是关键,

人才是基础,

希望秦山核电能利用好现有优势,

创新发展。


撰稿:秦韵   图片收集:曾为民、严青

责编:刘雨   审校:吕铭


RECOMMEND
推荐阅读

见•证 | 抓好“三大控制”  秦山二期走出一条核电国产化的路子


精心谋划、精准发力,争做新时代核电领跑者


战“疫”最前线:我们全力以赴为大修扫平障碍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